巴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参做图腾热血不会冷y1hgts2u [复制链接]

1#

人参做图腾热血不会冷


人参做图腾热血不会冷


Time 2015-08-27 14:14:00 情感驿站


  做魅力女人


论坛同发:


他倾尽一腔热血为人参立传,人参几乎成为他精神的图腾,虽历尽艰辛却无怨无悔。人参已深深扎根于他的生命,他的血脉中就汩汩流淌着人参文化。所以今年春天,吉林省人参商会授予他“长白山人参文化大师”之称号。


——题记


两次采访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孙文采先生,第一次是被他对人参文化近乎痴迷的执着所吸引,还因为其编著的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人参文化研究专著”的《中国人参文化》面世后在海内外引起的强烈反响。这一次,则因为这部专著历经老先生17年的潜心研磨、修改和增补,又出了全新的增订版,首版新书于近日公开发行,与读者见面。


间隔多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孙文采教授虽然看上去依然鹤发童颜、精神矍烁,但记者发现,老人家的左下巴和左前颈有明显的塌陷,细问,惊闻他在9年前得过舌癌,并做手术切除了左侧腺体。说话也有些不清楚了。


孙教授的老伴称,刚患病那段日子他怕命不久长,总说:再给我五年时间吧,让我把书写出来。当时他正受命于省委宣传部领导,作《刘建封评传》的资料搜集和写作。刘建封是清末首任安图知县,长白山区域地理学家,研究长白山人参文化著称的孙教授写他,也算师出有名。为赶书稿,他总是凌晨两三点钟便起床继续写作。


《刘建封评传》杀青后,很快有慧眼识珠者买断版权。之后,孙教授马不停蹄地继续致力于人参文化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大量补充采访、增补与修改,全新的《中国人参文化》增订版终于问世。老先生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来。


原版《中国人参文化》关于野山参的内容寥寥,本书却在这方面大大给予了丰富。大病过后的老教授拖着年迈之躯,跑遍白山、抚松、靖宇、临江、通化、集安等地,从人参商贩和放山人等行家那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沤心沥血进行整理、归纳,对原著内容加以修订和大量增补。


比如第一章《人参:百草之王﹒百药之王﹒百补之王》就加进了大量的实用价值新内容,着重讲述了人参的科学吃法及功效。第三章《古今名人与人参文化》和第四章《红楼梦与人参文化》更以全新的视角和鲜活的事例向读者讲述了古今名人与人参的渊源,以及文学大家对这一吸收了大地精气和营养并被神话了的精灵颇具文化内涵的解读与诠释。因为著作中涉及大量人参的药理作用,所以本书的第二编著、作为医生的孙教授的老伴王嫣娟女士功不可没。


《中国人参文化》增订版可谓“兴师动众”,一向倡导“把吉林人参做成现代人参、科技人参、文化人参”的吉林省省长王儒林亲自批了10万元作为孙文采教授这本增订版专著的出版经费。吉林人参商会会长丁维连、吉林省参茸办公室主任张辉、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筠默分别为老先生专著作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张辉先生称:孙教授的专著“是人参产业之幸,中华民族文化之幸”。丁维连先生道“要说长白山人参是一个资源产业,那么人参历史文化便是这个产业的*,孙老先生就是宣传这个*的先导者……我们要以孙老先生对人参历史文化的探索精神为榜样,做好吉林人参产业。”王筠默先生说:“大著对于学术界之伟功,可以说是振聋发聩、蜚声千秋……”


记者日前去孙教授府上看样书,发现新出版的《中国人参文化》增订版的确印刷精美、装帧别致,内容图文并茂、图片彩版印刷。正如本书简介中所说:此书兼有实用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和资料价值。所以刚一出版,已被一些相关部门抢订去大半。


采访期间,孙文采教授又应邀参加了9月3日至4日在白山市抚松县召开的第25届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暨人参博览会。二十年来,他数次应邀参加各种“人参大会”,其中还出席过在香港举办的“国际人参大会”。


老先生向我透露,他还有一个心愿,也是关于人参文化的,他要以另一种更鲜活的形式来弘扬和传播人参文化,让我们拭目以待老先生接下来给我们的惊喜吧。在此,我答应老人家先替他保密。


本文地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