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8日,阿塞拜疆的最后一面“镰刀旗”在首都巴库缓缓落下,取而代之的是最早使用的“星月旗”。
阿塞拜疆官宣正式脱离苏联,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阿塞拜疆国旗(苏联时期)阿塞拜疆共和国国旗
期待进入新时期的开启新篇章的阿塞拜疆人很快就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打击:
独立两个月后,苏联解体,阿塞拜疆的经济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面崩溃,国民生产总值暴跌58%!
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让阿塞拜疆人民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中!
和独立前的美满生活相比,这样的噩梦仿佛就发生在一夜之间······
石油:阿塞拜疆的一片天
年11月,阿塞拜疆的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成立。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巴库公社和国内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巴库公社取得了绝对的统治权并于年正式加入苏联!
想背靠大树好乘凉,也得要拿出一点像样的东西吧!而对于阿塞拜疆来说,石油就是他们最大的筹码!
年2月,阿塞拜疆召开了工业化特别会议,制定了“第一个五年工业发展计划”,要将注意力集中于石油工业和能源开发。
尽管国内的经济并不充裕,但阿塞拜疆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重工业领域:
年,巴库新建了4个石油加工厂;年,巴库的石油加工厂开始建设第一个裂化装置。
能有如此规模的设备在当时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于阿塞拜疆这种本身就不算富裕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而阿塞拜疆能做到这种地步全靠一个字:
省!
当时,阿塞拜疆政府强制规定所有重工业企业都必须实行“资本储备”制度——所有工厂都要进行“合理化生产”,以节约能源为前提,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阿塞拜疆政府还斥巨资从国外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这种“开源”和“节流”并存的方法让阿塞拜疆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石油工业成为了阿塞拜疆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背靠大树好乘凉
卫国战争期间,虽然阿塞拜疆不是战斗区,但仍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有40万人在前线牺牲,数千名有经验的专家和工人没能从战场上回来。
这对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阿塞拜疆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当时整个阿塞拜疆的石油开采量下降了60%,农产品更是降到了可怜的25%!毫不夸张地说彼时的阿塞拜疆人一天能吃上一顿饭就已经很不错了!
考虑到阿塞拜疆在全苏联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意义,苏联政府在战后特别关照了阿塞拜疆。
为了恢复阿塞拜疆的石油产业,苏联以政府名义将全国80多座工厂的石油订单都交给了阿塞拜疆,这些订单使得巴库等地区的石油厂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巨大的经济补充,很快就恢复了生产能力。
另外,苏联政府还把金属工业、冶炼工业以及电力工业交给了阿塞拜疆,而阿塞拜疆也不负所望,在战后的第一个十年,发电量就达到了47亿千瓦时,是年的3倍还多!
当然,也有比较困难的地方——粮食。
其实不止是阿塞拜疆,整个苏联都对粮食问题十分头疼,尽管拥有辽阔的国土,但是可耕面积十分有限,再加上战火的摧残,粮食短缺一直是苏联人的心病。
最著名的当属赫鲁晓夫的“玉米论”,他大力推广玉米,结果玉米歉收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从此他也背上了“玉米”这个外号,成为人们的笑柄。
针对这一问题,苏联政府给出的建议是:增加从事经济作物生产人员的劳动报酬。
而阿塞拜疆也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由于经济作物也分好多种类,在利益的驱使下,阿塞拜疆人开始大力种植棉花、烟草等作物,而粮食因为价值低,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粮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苏联政府对于阿塞拜疆的扶持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重工业方面,苏联有计划地调配让阿塞拜疆很快就摆脱了经济危机。
坠落与攀升:坎坷的独立发展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颓势就已经显露出来,和美国冷战遗留下的军费问题以及挥之不去的粮食危机让苏联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动摇。
而阿塞拜疆的独立意识也在这一时期渐渐明显。
尤其是和亚美尼亚之间关于“纳卡地区”的冲突,更是让苏联西南部的局势陡然紧张,而苏联此时也无暇顾及这种事情,毕竟粮食问题已经让政府十分头疼了。
既然没有人调和,那么双方必然会走向战争!
结果,阿塞拜疆万平方公顷的农业用地和几十万的牲畜、个工业项目,多个矿藏、25万平方公顷的森林都被亚美尼亚抢走了。
这是阿塞拜疆最不能接受的事实,一个靠工业起家的国家被人抢走了命脉,这绝对是一个致命伤!
眼看着苏联政府袖手旁观的姿态,阿塞拜疆的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分歧,而政权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阿塞拜疆的独立。
于是,在年2月,阿塞拜疆就将政体变更为了“共和国”,8个月之后,正式独立了!
独立之后的阿塞拜疆经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打击,正如开头所提到的那样,国民经济暴跌58%,工业产值下降了70%,农业产值下降了47%——毫不夸张地说,彼时的阿塞拜疆差不多就是无政府状态了!
虽然在年阿塞拜疆大规模调整之后,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但始终没能达到在苏联时代的水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阿塞拜疆缺乏能够统一调配资源的能力!
年,阿塞拜疆通过了《土地改革法》,土地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无偿地转到在农村居住的私人手中,92%的牛和91%的羊属于私人。
尽管如此,阿塞拜疆的经济依然没法和苏联时代相提并论,也许这会是老一辈阿塞拜疆人心中永远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