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阿塞拜疆的印象是十年前班级来了个阿塞拜疆美女,美到什么程度?我只能说可能是这辈子见过最美的女孩。跟她一起来学习的还有另外三个阿塞拜疆小伙子。每每看到他们一同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有一种莫名的疑问:为什么阿塞拜疆的小伙长得这么有特点,而女孩却这样的美丽。
阿塞拜疆除了美女,更为人所知的是巴库的石油。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二战德国如果不北线进攻斯大林格勒而是取南线控制巴库的石油,战争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毫无疑问,这又是石油人意淫的观点,但凡世界发生点事就老想往自己身上引,好似这个世界就石油最重要一样。
不过上周日开始的阿塞拜疆和邻国亚美尼亚的战争却是真的。这里吐槽下海内外的那些*事专家。从年初开始这些“专家”就开始强调今年可能爆发局部热战,从台海到中东一顿猜狂测,预测的热战概率从0%到%,就是没猜到会发生在高加索的这两个小国之间。
传统意义上,阿塞拜疆并不是小国,人口0万,相比对抗另一方万的亚美尼亚强多了。所以你看到新闻上说亚美尼亚领导人号召55岁以下的退役*人重上战场。但不可否认的是阿塞拜疆在石油界绝对是一位前辈大哥,江湖地位大致等同于武当派张三丰。
描绘巴库石油,广为流传的是下面这张巴库市区的油井照片,有诗赞曰:
十步一井(景),
井连井,
井挨井,
井井有条,
脚下有油,
门前有海,
海里又有油。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各自形成体系。比如苏联管Valve叫法兰,美国管Valve叫阀门。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对现代石油工业第一口井的认定。苏联人认为第一口现代意义的油井是亚美尼亚人伊万在年在阿塞拜疆巴库打出来的。而美国人认为第一口现代意义的油井是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来的。对此,看着沈括的《梦溪笔谈》我们中国人就显得比较淡定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阿塞拜疆石油(早期的巴库石油以及后面的里海石油)在石油工业史上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阿塞拜疆石油产量分别在二战期间和上世纪60年代末达到了日产接近万桶的峰值。万桶日产是个什么概念?也就相当于现在半个沙特或俄罗斯吧,严格地说比半个沙特还要厉害点。在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前苏联后,阿塞拜疆石油在苏联解体后日产逐渐下降,目前日产不足百万桶.
查询年数据,该国每年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大致相当于国内的大庆和胜利之和。这就是为什么战争爆发后,战争地点又是石油产地,为什么原油期货市场只上涨了50美分,还不如沙特在也门丢两架飞机的影响力。
但相较于0万的人口,这笔资源足以让阿塞拜疆百姓过上富足的日子。
产量下滑是阿塞拜疆石油开采完了吗?这跟阿亚两国战争又有什么关系呢?
熟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