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清朝几百年的历史,可谓是经历了由盛到衰,由荣到辱的巨大转变。但如果要去评价一个王朝,却要从客观的角度去出发,我们不能仅仅盯着满清后期屈辱的历史来对其盖棺定论。
在清朝的全盛时期,经历过由三位皇帝联手缔造的“康乾盛世”,在这期间其实面对过国土分裂的威胁,但是经过三代皇帝的共同抵抗,最终成功平息了叛乱,这不得不说是大清朝为后人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当然,这其中也免不了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康熙皇帝曾经三征噶尔丹,虽然在先前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但最终凭借强大的国力与康熙御驾亲征的决心,终于打败了他这一生当中的头号劲敌。而在雍正年间,甚至损失了大量清朝有生力量和精英将领。
年,清军先后占领辽阳、沈阳等城市,称霸山海关,进入关口后,满洲八旗每天行程数十里,李自成的军队和前明朝的军队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军”为中原的占领奠定了基础,八旗军攻打明朝、征服蒙古,以当时的战斗力来讲,可谓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
然而,就连这样一个善于战斗的勇士也曾遭遇了一场灾难,致使大清一万精锐全军覆没,所牺牲的清军将领也都是精英。
康熙二十三年,蒙古准噶尔部落在西北迅速崛起,成为西亚和中亚的新霸主,在被称为“半人半神”的噶尔丹领导下,准噶尔汗国的实力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大清对此非常敏感,因此三次远征最终将喀尔喀平复,准噶尔的统治者噶尔丹自杀。
遭遇假情报
康熙统治的中期,准噶尔随着不断扩张,逐渐成为当时东亚三大国之一,这触动了康熙王朝统治的稳定性。因此,康熙对准噶尔部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战争始于康熙二十九年,止于乾隆二十二年,历时六十八年。
雍正五年,准噶尔新王噶尔丹零策继位,他很快就组织了一支人的炮兵部队,与沙俄勾结,多次入侵边疆,严重破坏了边疆的稳定,成为威胁清政府统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不尽快平息叛乱,势必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隐患,出兵前,清政府派人到准噶尔搜集情报,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准噶尔内部矛盾很多。
新王继位后,先前与他发生冲突的哥哥因害怕报复而逃到哈萨克斯坦,雍正皇帝认为此时准噶尔部落内部政局一定不稳,于是选择了此时出兵。
毫无疑问,这个消息是假的,他们不仅很团结,还从沙俄进口先进武器,有的甚至从欧洲运回,他们的目标是让雍正出兵,一雪康熙灭噶尔丹之耻。
先锋部队中圈套
至于此时清军的战斗力和游牧民族比没有什么优势,雍正皇帝自然知道,如果直接从事野战,八旗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没有取胜的机会。
因此,雍正决定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从西边和北边出兵,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慢慢占领准噶尔汗国。
雍正七年,在宁远将军的直接领导下,西路军有士兵2.6万人;北路军由靖边的傅尔丹将军率领,共有2.4万人,两军并肩作战,分别驻扎在巴库和霍布多。
作战计划一开始,清军就准备通过联合进攻对准噶尔进行致命打击,然而,计划被泄露,行动不得不终止,准格尔地区远离中原,粮食的供应极为困难,贸然进攻显然是不可取的。
此时两军的战斗力与康熙“三次远征”相差甚远,就战斗力而言,准噶尔战士并不一定比八旗战士强,但是他们非常熟悉他们在这里的地理优势,雍正八年,准噶尔部落率先偷袭清军,造成多人死亡。
后来,准噶尔一小部分军队到前线去诱使清军突进,清军见敌方人少,愤然追击,一举获胜。为了扩大战果,清军追击这批小部队,却落入陷阱,遭受了重大损失。
困兽之斗
然而,在传播条件不发达的时代,消息很难传到后方部队,特别是他们的第一批部队,遭到了准噶尔军队从欧洲进口的先进武器和各种火炮的袭击,全军被这样新武器的火力包围。
马背上的八旗精锐子弟从未见过这种新型武器,让还在用冷兵器的他们战意尽失,突围后,由于未能及时撤至户部,部分部队再次陷入围攻。
此外,准噶尔勇士骑射水平高,是常年驻扎在中原的八旗军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京城八旗退化严重,骑射水平与满族士兵入关前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场战斗中,一万清朝精兵被杀,14位高级将领牺牲,12万匹马被掠夺,清军的有生力量受到极大的破坏,其余清军甚至不敢营救。在战争中牺牲的部队都是清军的精英,因此战争的失败极大地打击了清政府的信心和军队的战斗力。
此次惨败被称为“和通泊之战”,战败后,雍正难以再次对准噶尔发动战争了,他把这一历史任务交给了儿子乾隆,最后乾隆终于平定了准噶尔,维护了祖国的统一,避免了民族分裂。
小结:
这是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像缔造康乾盛世一样,是三代满清皇帝携手完成的,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堪称史诗般的战争。
虽然曾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虽然取得最终的胜利如此的艰难,但处在天下一统大局观之下,是十分重要也是绝对有必要的。
而对于“和通泊之战”如此惨痛的失利,不仅仅是因为准噶尔部落与国外势力之间的勾结,也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有先进的武器和惊艳的射术,很有可能是因为上一任康熙皇帝,曾经成功的镇压过噶尔丹的叛乱。
轻敌是兵家大忌,当一方落败之后,必然处心积虑蓄势待发,只为一雪前耻,所以才有了这一次惨痛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