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的生活习俗400多年后
TUhjnbcbe - 2025/2/17 8:58:00

利玛窦(MatteoRicci)这个名字在中国是并不陌生的。历史上到中国来的欧洲人中间,也许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两个名字了。年(明万历十年),他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年(万历三十八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在晚年的时候,他开始把他在中国传教的经历撰写下来,以下即为他对当时(明代后期)中国人生活习俗的观察结果。

中国人不用脱帽表示尊敬,也不用脚的动作或拥抱、或吻手或任何其他的这类动作来表示。他们最常用的致意形式如下:把两只手拢在一起,缩在他们常穿的飘飘然的袍服的宽大袖子里(除了搧扇子或做别的事,他们的手总是缩在袖子里),然后两人面对面,谦恭地把仍然缩在袖子里的手抬起来,再慢慢地放下来,同时压低声调重复地说“请,请”。“请”这个字没有特别的意思,只是一种尊敬的表示。我们可以称之为表示尊敬的感叹词。

当一家人在家接待时,负责招待的人就双手端起一把椅子为客人放在上首地位。然后用手掸一掸土,虽然那上面一点土的影子也没有。如果客人有好几个,他就按位置的尊卑在客厅里把椅子摆好,再用手逐个地摸一摸,好像检查一下排列得是否合适。然后被访人的一家都要重复这个动作。礼节的下一步就是主客要端起主人的椅子,把它放在自己的对面,并且也要重复用手做出掸土的姿态。然后其他的客人也都重复这个摆椅子的动作;如果客人多,就按长幼或尊卑的顺序。这样做了之后,在这个场合受到特别尊敬的那个人就稍稍站开一些,把手拢起来缩在袖子里,慢慢地稍微抬起又放下,同时答谢和谦虚地推辞人们的敬意。

毫无疑问,在涉及上座的荣誉以及应遵守什么确切的规则等礼节方面,他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地位相同的公民之间,则年龄就要占先。在朝廷里,则优先是由官职的尊贵决定的。受欢迎的外国人总会给以荣誉席位,这些客是按他们来自远方与否而排座位的。根据这种仪式,我们在几乎所有的聚会上都总给以首席,拒绝这种荣誉或由于谦虚而客气,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客人就坐以后,宅中最有训练的仆人穿着一身拖到脚踝的袍子,摆好一张装饰华美的桌子,上面按出席人数放好杯碟。里面盛满我们已有机会提到过的叫作茶的那种饮料和一些小块的甜果。这算是一种点心,用一把银匙吃。仆人先给贵宾上茶,然后顺序给别人上茶,最后才是坐在末座的主人。如果作客为时很长,仆人要再次或甚至三、四次地这样上一圈茶,每次都上一道不同的点心。

现在简单谈谈中国人的宴会,这种宴会十分频繁,而且很讲究礼仪。事实上有些人几乎每天都有宴会,因为中国人在每次社交或宗教活动之后都伴有筵席,并且认为宴会是表示友谊的最高形式。和希腊人的风尚一样,他们不说宴会而说酒会,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虽然他们的杯子并不比硬果壳盛的酒更多,但他们斟酒很频繁,足以弥补容量的不大。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切成小块,除非是很软的东西,例如煮鸡蛋或鱼等等,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水或叫作茶的饮料,都是热饮,盛暑也是如此。这个习惯背后的想法似乎是它对肚子有好处,一般说来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直到七、八十岁仍然保持他们的体力。这种习惯可能说明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得胆石病,那在喜欢冷饮的西方人中是十分常见的。

当一个人被邀请去参加一次隆重的宴会,那么在预定日期的前一天或前几天,他就会收到一本我们已经讲过的那种小折子。那里面署有主人的姓名,还有一种简短的套语,很客气而又文雅地说明他已将银餐具擦拭干净,并在一个预定的日子和钟点准备下菲薄的便餐。通常宴会在晚间举行。请帖上还说主人很乐于听他的客人发表自己的想法,使参加宴会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智慧的珠玑,并且要求他不可拒绝赏光。在我们讲过的请帖封面上贴着的红竖条上写着客人最为尊贵的名字,还顺序有他的各种头衔。……同样的请帖送给每个被邀请的人。

凡是我们吃的,中国人差不多也都吃,而且他们的菜肴烹调得很好。他们不大注意送上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菜肴,因为他们的膳食是根据席上花样多寡而不是根据菜肴种类来评定的。有时候桌上摆满了大盘小盘的各种菜肴。他们的鱼和肉不像我们那样要遵守一定的上菜次序。菜一端上桌子,就不再撤去,直到吃完饭为止,所以饭没吃完,桌子上就压得吱嘎作响;碟盘子堆得很高,简直会使人觉得是在修建一个小型的城堡。在宴会或特别的晚餐上,不上面包,也不上中国人用以代替面包的米饭,除非是在非正式的饭桌上,那也要等到吃完的时候。如果用米饭,那么在吃米饭以前决不喝酒。甚至在他们每日的常规中,中国人在吃米饭以前也是决不喝酒的。有时候,在宴会进行之中还要玩各种游戏,输了的人就要罚酒,别人则在一旁兴高采烈地鼓掌。

中国的道德书籍充满了有关子女应尊敬父母及长辈的教诲。……他们那种宗教式的繁文缛礼莫过于他们在父母的丧礼细节方面的认真了,服丧要穿白色而不是黑色的丧袍,并用很昂贵的材料制做棺木。可以总的说,他们的丧礼过于铺张,常常超过了他们的力所能及。在给父母居丧的头几个月,儿子们要穿一件粗麻料的袍子,和他们平常的长衫和鞋帽很不协调。猛一看他们的样子显得确实很褴褛和悲惨。居丧期间,他们还束一条绳子作腰带,有点像方济各会士所束的那种。从父亲或母亲死去的那天起居丧三年,这是不可违背的规矩。我们在他们的书中读到,规定这样做的理由是报答他们小时候父母怀抱他们的三年养育之恩。

每家都有一处家墓,一般位于城区以外的山坡上。它们通常用大理石修建,十分宽敞,在墓前面对着坟头有各种人和兽的雕像。墓的正面用大理石砌成,雕刻得十分华丽,纪念在里面长眠的人的崇高业绩。每年在规定的日期,亲属们都在墓前集会进行周年的纪念。要烧香、献祭并把供品留下,但这些仪式根据当地几百年传下来的公认习惯而各不相同。

订亲的礼仪也很多。中国人通常早婚,他们不赞成婚姻双方年龄相差很大。婚约由双方的父母安排,无须结婚人的同意,虽然有时也征询他们的意见。属于上等社会阶级的人是在本阶级中通婚,合法的婚姻要求门当户对。……在下层阶级中,妻子用银钱买卖,想买卖多少次都行。

中国过生日要送礼和吃饭还有其他的祝贺表示。在五十岁生日有特殊的排场,因为从那时起他就被当作老人了,以后每十年都要举行特别的庆祝。在这种场合,如果他们是书香门第,子女们就请朋友制作形式精致的各种诗词文句和其他这类的文件来称颂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他们把这些汇编成书,而祝贺受尊敬的人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房间里挂上这类书写的贺辞。

中国人所有节日中最重要的、全国各教都庆祝的就是他们的新年,举行庆祝是在第一个新月以及还有第一个满月的时候。这后一天叫做灯节,因为家家户户都挂着用纸板、玻璃或布巧妙地做成的各种灯笼,点得通明透亮。这时候,市场上也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灯笼,大家购买惹自己喜欢的样式。屋里屋外点燃那么多灯笼,简直叫人以为房子失了火。此时晚间还有狂欢。一队队的人在街上耍龙灯,像酒神巴库斯的礼赞者那样欢呼跳跃,燃放鞭炮和焰火,全城呈现一片彩色缤纷的耀目景象。

1
查看完整版本: 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的生活习俗400多年后